
一顆咖啡豆能不能沖出好喝的咖啡,除了咖啡產地、咖啡烘焙、咖啡沖煮技術,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:咖啡豆研磨。
別小看這個步驟,磨得太粗、太細都會遺失原本完美的咖啡風味。太粗,水穿得太快,味道淡如水;太細,水卡在裡面,喝起來像中藥湯。怎麼辦?這篇就帶你用最不無聊的方式,搞懂咖啡豆研磨的大小事!
延伸閱讀:手沖歷史:從19世紀的濾泡法到今天的精品咖啡文化演變一次看
一、為什麼咖啡豆研磨度這麼重要?
咖啡沖煮時,熱水會與咖啡粉接觸,萃取出風味物質。研磨顆粒越細,與水的接觸面積越大,萃取就越快、越深入;反之,越粗的粉萃取就越慢、越淡。
如果萃取過多,咖啡會出現苦澀感;萃取不足,則會酸澀無味。這就是為什麼調整研磨度,可以直接改變你的咖啡風味表現。
延伸閱讀:給咖啡新手的義式咖啡入門指南,從濃縮到卡布奇諾一次搞懂!

二、常見咖啡豆研磨度與適合的沖煮方式
- 超粗研磨
- 外觀比喻:粗鹽顆粒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冷萃咖啡(Cold Brew)
- 風味特點:萃取時間長,口感滑順
- 粗研磨
- 外觀比喻:粗砂糖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法式濾壓壺(French Press)
- 風味特點:保留油脂,口感厚實
- 中粗研磨
- 外觀比喻:海鹽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金屬濾杯、聰明濾杯(Clever)
- 風味特點:風味均衡,口感圓潤
- 中研磨
- 外觀比喻:砂糖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手沖(V60、Kalita)、虹吸壺
- 風味特點:酸甜平衡,風味清晰
- 中細研磨
- 外觀比喻:食用鹽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美式滴濾(自動咖啡機)
- 風味特點:咖啡濃郁,適合每日飲用
- 細研磨
- 外觀比喻:麵粉顆粒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義式濃縮(Espresso)
- 風味特點:萃取快速,風味集中
- 超細研磨
- 外觀比喻:寶寶奶粉
- 適合器具 / 沖煮方式:土耳其咖啡(Turkish Coffee)
- 風味特點:完全粉化,口感濃厚

三、手動 vs 電動磨豆機,哪個比較好?
手動磨豆機
✔ 適合小量研磨、戶外咖啡人
✔ 便攜、安靜、價格親民
✔ 可體驗「磨豆儀式感」,缺點是速度慢
電動磨豆機
✔ 適合每天沖多杯或講究萃取均勻度
✔ 刀盤式(Blade)較便宜,但不夠穩定
✔ 錐刀/平刀磨豆機研磨更均勻,風味穩定,適合進階使用者
簡單說:
- 想喝得隨性、有點浪漫——選手磨
- 想穩定精準、天天萃取——選電磨
延伸閱讀:咖啡器具大解析:手沖、義式、法壓壺,哪種咖啡沖泡法最適合你?
四、咖啡豆研磨不穩定,會出什麼事?
如果你的咖啡「有時好喝、有時難喝」,可能就是研磨不穩的鍋!
☕ 太粗的粉:水流太快、萃取不完全 → 味道淡、沒層次
☕ 太細的粉:水流太慢、過度萃取 → 苦澀、死酸
☕ 粉碎不均:大粉粒跟細粉混在一起 → 一部分過萃一部分又沒萃,風味混亂
正確做法是什麼?
✅ 根據沖煮器具設定適當研磨度
✅ 使用穩定的磨豆機,避免「粉粒大小落差大」
✅ 視情況微調粗細,找出最適合你咖啡豆的研磨參數
延伸閱讀:新手選咖啡豆指南:咖啡品種風味、口感、咖啡因含量一次搞懂!
咖啡研磨,就像切菜一樣,同一顆豆子切得粗細不同,煮出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。掌握好研磨度,你就能真正控制咖啡的萃取節奏,喝出自己喜歡的口感與風味。
別再小看磨豆這一步,下一次煮咖啡前,試著調整一下研磨粗細,你會驚訝:原來一點點差距,風味可以天差地遠!
常見問題 FAQ
是的!現磨咖啡可以保留更多香氣。磨好之後 15 分鐘內,香氣就會迅速揮發,風味下降明顯。
觀察咖啡流速與風味:流速太快、味道太淡 → 粉太粗;滴太慢、很苦澀 → 粉太細。依風味調整是王道。
不一定。高階手磨(如 Comandante)甚至比一般電動磨豆機更穩定,但如果你常沖多杯、講究效率,電磨還是首選。
冷萃建議用「超粗研磨」,而手沖需「中研磨」,因為萃取時間與方式不同,需要對應不同研磨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