厭氧發酵
這幾年你是否在咖啡店看到越來越多「厭氧發酵」的咖啡豆?有些寫著「酒香」、「莓果」、「氣泡感」的風味描述,讓人好奇這些豆子到底經過了什麼樣的處理。其實,這背後的技術就是──厭氧發酵處理法。
本文將帶你認識什麼是厭氧發酵、它的原理、與傳統處理法的差異、可能產生的風味,以及是否適合你現在喝的咖啡口味。
延伸閱讀:藝伎日曬水洗差在哪?新手一篇搞懂風味差別與挑選技巧
我們日常喝的咖啡,來自咖啡果實裡的種子,也就是俗稱的「咖啡豆」。新鮮採收的咖啡果實必須經過「處理」程序,去除外層的果皮、果肉與果膠,並經乾燥、穩定化,才能成為適合保存與烘焙的生豆。
這個「處理法」,對於咖啡最終的風味有極大的影響,常見的包括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,而其中較新穎、實驗性高的,就是今天要介紹的——厭氧發酵。
延伸閱讀:咖啡處理法怎麼選?新手也能喝出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的風味差異
厭氧發酵(Anaerobic Fermentation),顧名思義,是在「缺氧」或「無氧」的密閉環境中,透過微生物的作用來發酵咖啡果實。
與傳統處理法在開放空間發酵不同,厭氧發酵將咖啡果實放入密閉容器中進行,透過控制發酵條件,創造更明確、可預期的風味表現。
過程重點:
項目 | 水洗法 | 日曬法 | 厭氧發酵法 |
發酵環境 | 開放空氣 | 陽光曝曬 | 密閉缺氧容器 |
發酵時間 | 12~48 小時 | 幾天~兩週 | 可延長至數天甚至更久 |
風味特色 | 乾淨、酸質清晰 | 果香、甜感明顯 | 酒香、莓果、氣泡感、層次豐富 |
可控程度 | 相對不易控制 | 高依賴氣候 | 易控變因、高實驗性 |
延伸閱讀:咖啡處理法指南: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,你喝的咖啡是怎麼來的?
厭氧發酵處理法可創造出許多迷人、獨特的風味,以下是常見特徵:
隨著咖啡產區技術提升,越來越多莊園與實驗室開始將「發酵控制」視為提升風味的關鍵手段。厭氧發酵的優點包括:
因此從衣索比亞、哥倫比亞、巴拿馬到哥斯大黎加,各大產區都在嘗試推出厭氧發酵系列豆款。
延伸閱讀:哥斯大黎加咖啡風味全攻略:產區與處理法大解析頂級莊園推薦
厭氧發酵的咖啡適合:
✅ 喜歡創新風味、重層次感的咖啡愛好者
✅ 追求特色單品豆、比賽豆、少量精品豆的品飲族群
✅ 對於酒香或發酵感不排斥,甚至喜愛果酒風味的人
不建議給:
⛔ 偏好傳統咖啡風味(堅果、焦糖、可可)者
⛔ 不習慣或不喜歡發酵感、酸感強烈的風味者
酒香來自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產生的酯類與醇類化合物,與酒類香氣類似,但並非添加。
若發酵條件受控良好,會提升風味;但若操作不當,可能產生過酸、臭味或霉味。
沒有絕對好壞,重點在於想呈現的風味與適合的市場風格。
有些會較酸,但多半是柔和的乳酸感,不會刺舌或難以接受。